难忘的似水年华

     姜 平

来源:校史回眸 时间:2021-12-02 点击数:

    2011年7月5日上午,接到李深山老师的电话,在母校诞辰110周年之际约我写篇在宁师学习生活体验的稿子。霎时,宁乡师范生活的点点滴滴似电影在脑海中闪现。许多经历与情感体验浮上心头。不觉惊讶:二十多年来,在心灵深处竟堆积了那么多的记忆,岁月虽然流逝,那段日子和当时的感受却挥之去……

  三年的中师生活是难忘的,那些鲜活的日子给我青葱岁月带来快乐、收获,也有迷茫。那“谦虚勤奋,朴实文明”的校训,那一栋栋两层楼的红砖青瓦的木楼,那开满胭脂花的花坛,那静谧的图书馆,那洋溢欢笑的、喧闹的后操场,那一排排低矮的琴房,那丰富多彩的课余文化生活,一切都那样令人感到温馨和留恋。

  二层木楼

  记得我是1983年秋季入学的,是宁乡师范学校招收的首批普通初中毕业生。当时,学校给我印象最深的建筑是一栋栋两层楼的红砖青瓦的木楼,它们一栋杨一排排地静立在校园中,古朴、沉静、温馨,有一种质朴的东方的情韵,使你置身期间自有一种回归古典的心情。进入学校的头两年,学校的教室、图书馆、实验室等一切功能间都设在这一栋栋的木楼里。那时,我总喜欢独自依着木楼那光洁的栏杆,或觉浸于美丽的梦幻;或观看校园的景象。木楼与木楼之间的空地都有精制的花坛相连,里面盛开着胭脂花与月季。每天课余闲暇之际,同学们或坐在木楼间的花坛边看书,或在草坪里散步。在我眼中,母校的那些两层木楼就像李后主的词,即使她从不表现,也浑身散发出一种无法抗拒的独特魅力。

  如今,生活在流光溢彩的现代都市,看惯了富丽堂皇的现代装饰,也到过法国的卢浮宫和凡尔赛宫,那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博物馆,可我觉得那过于耀眼与辉煌,没有了亲近与实在感;现在,我对一些具有深厚历史渊源的古村落、古镇都心存向往,也会不辞劳苦地去欣赏,甚至酷爱那些古雕花木板的收藏和欣赏。这一切,也许都与木楼无言的影响有关,欣赏这一切的时候,会很自然的想到那些木楼,并从那种古典的情怀中,沉淀出一份淡定从容的闲适心境。

  图书馆与阅览室

  学校图书馆和阅览室就设在大门左侧的一栋木楼里,二楼是图书馆,一排排高大的木架上整齐地陈列着各类书籍,尤其以古典文学作品居多。一楼是阅览室,里面陈列着各种杂志,其中《散文》杂志成为我的最爱。只记得当时看到喜欢的作品和好词好句就会激动的摘抄下来,一个学期下来,抄满满满的几大本。如今当年摘抄的那些蓝色封面的笔记本,我还珍藏着。加之学校老师给予我们的自主空间比较大,因此,同学们有很多时间和空间发挥自己的特长和进行个性化学习。期间,我对阅读发生浓厚的兴趣。

  在学校,我和同学交往不多,阅览室成为我最喜欢的去处。从那时起,我就崇尚“西风吹书读哪页”清雅,故读什么书全凭自己喜好,无任何功利目的羁绊。因此所读之书极广极杂,尤其以文学类居多。那种以书为朋,一卷在握的感受至今难以忘怀:常被普希金、徐志摩们缠绵的诗句陶醉得神魂颠倒,也被诸如宝黛爱情的悲剧折磨得痛苦万分;一会儿项羽《垓下歌》所表现的英雄末路的悲凉与无奈以及李白《行路难》的失意与愤懑而郁郁寡欢,一会又受“春风得意马蹄疾”“仰天大笑出门去”的情绪感染而雀跃欢欣;一时沉溺于老庄哲学,只想做个隐士,一时又被志士仁人忧国忧民的情怀激动得壮志凌云。然而这种迷茫与矛盾随着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与课堂上老师的指导,从酷爱古典文学上升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并从中吸取精华,使自己积极的情感体验日益深刻。在传统文化中,杜诗、颜字、韩文代表了中国传统的正统文化,但我更钟情于庄子的文章、李白的诗句和张旭的草书,犹觉他们的诗、文、字将追求自由的民族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庄文的汪洋恣肆,张字中张扬的狂放不羁的性格和生命激情,以及李白诗中流露的狂喜与大悲中极度矛盾痛与冲突,都能使人从他们个体生命的飞扬中感受到那种伟大的时代精神,从而升起一种崇高、倾慕、景仰之情。现在回顾起来,每当一些个人的忧乐紫绕于胸时,它们会滋润着、荡涤着、冲击着我的心灵,使我从前人的情思中得到某种启迪和激励。

  特色课程

  本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学校开设的课程门类很多,除文化课程外,音乐、体育、美术课程都很重视。对我们同学们的影响也很大。记得每天课余,我们都会自觉去琴房练琴,冬天,同学们个个手肿得老高,有的同学甚至手开裂出血,还是坚持每天练习。因为,每次上音乐课,老师就会随机点名上台弹奏,有时,在琴房里练得十分熟练的曲子,在老师面前弹起来就会断断续续,经常出错。此外,很多同学还会根据自己的爱好自主练习一门乐器,蒋利军同学的手风琴、文跃华同学的大提琴演奏,曾使我羡慕不已。由于当时家里比较贫穷,买不起乐器,但那份情结却郁结于心头,以致现在我都一直坚持学习弹古筝。至于美术课程,虽然的画画得不好,但我很喜欢国画和美术鉴赏,并自觉阅读很多关于书画鉴赏方面的书籍,至今仍钟情于书画作品的欣赏与收藏。

  由于在初中学习阶段,我是篮球队长,打前锋,同时也是中长跑运动员,曾连续三年拿学校 800米比赛的第一名。在中师学习期间,我的体育方面的爱好得到进一步发扬,学校后操场 400 米跑道上,我每天跑 20 个圈,近万米的距离。每天天刚亮,我就来到操场上晨跑。记得晨跑的不很多,十几人人吧,其中教心理学的曹建伟老师总是穿着一套绿色的运动服,在晨跑的队伍中十分醒目。到了冬季,学校就会开展冬季万米长跑运动,从学校门口出发,经过宁乡县招待所再绕过沩江桥经过宁乡酒厂再回到学校,中途以及校门口都有发票的老师。在长跑的队伍中,有很多学校的老师,其中五十多岁的何凯南老师矫健的身影给我很深的印象。每天晚饭后,学校后操场上异常热闹,散步的、打羽毛球的师生很多。学校老师也经常组织篮球赛和排球赛。因为我酷爱篮球,所以至今记得李深山老师、禹建平老师打篮球时的敏捷身手和灵活的投篮动作。我经常吃晚饭后和男同学一起打个半场,因为是唯一的女生,男生们不敢太近前抢,因而我进球极多。

  现在想来,这些课程的学习,对我个人生活具有极大的影响,使我很自然的对个人生活有一种艺术化建构,营造出个人生活的艺术才情,诸如酷爱喝茶、赏画、弹琴、收藏、登山、临水等请情画意的生活,在平凡、简单的日常景物中体味到萧散冲淡、清新淡雅的审美趣味,在公务繁忙之余,获得精神境界的逍遥之游。这种构建能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与提高综合素质,反过来又促进自己的工作。如2001年,全国新课程改革,设置一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我这些方面的兴趣、爱好以及从中积累的感受体验与见识,对我对该课程的建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文化生活与社团活动

  相信每个母校的学子对学校异彩纷程课外文化生活与丰富多样的社团活动终身难忘。

  记得刚入学时,学校就提供十几个课外活动小组供班上同学选择,我当时选择报文学小组,由于只有一个名额,给了另外一个同学。为此,我沮丧了很久。读二年级的时候,我如愿参加了文学小组,小组会经常外出开展考察活动,与其他班同学一起讨论、交流自己的作品。期间,我痴迷于所谓的小说创作,写了三部中篇,大概十来万字,也不敢示人,就寄给在海南当兵的叔叔看,记得当时有篇描写我们学校生活的《第九寝室》那篇,得到叔叔的肯定,可惜放暑假时我把稿子放在座位下的木柜里,等下学期开学,手稿却怎么也没找到。

  学校经常开展各种规格的演讲比赛。演讲比赛有时是班上推荐代表,有时是随机抽学号。记得一次随机抽号居然抽到了我,当时我的学号是18号,至今我仍然记得班主任李深山老师在我上台前的那些谆谆教诲,因为平时在班上我是最拙言辞的,突然要上台演讲,那份紧张可想而知。时至今日,尽管那些活动的具体内容记不太清楚,但当时的那种氛围、那份感受却永远地铭刻在了我的心中。通过参加各种主题演讲活动,同学们思想上也经历了一次次的洗礼,在锻炼评议表达能力的同时,懂得了什么是价值和责任。

  学校的课余生活丰富多彩、生动活跃。说到这里,我就不由自主地回想起了学校的大礼堂。一进宁师的大门,就可以看到这个只有一层的平房,面积大概为

  五、六百平方米,有一个不大的舞台,观众席可以容纳千人左右。这个礼堂,却成为我们印象最深的地方之一。究其原因,是因为那里总是会有各种各样的活动或竞赛,包括周末舞会。记得我们当时跳的是集体舞、十六步。刚开始跳舞时,不免男女同学牵手,对于我们十四、五岁懵董年龄,都感到羞涩,此刻个个面红耳赤,手足无措。

  那时最开心的活动还有周末去看电影,和几个要好的同学结伴,路上买包瓜子、几颗糖果,一边吃着一边欣赏电影,简直是最美好的享受了。记得有一次看的是《女大学生宿舍》,我被影片中女大学生们的青春激情深深感染,回来后就把自己寝室的生活记录下来,有时看到的电影是小说改编的,回来后就会迫不及待地把原著找来阅读。

  收获与感想

  现在回想起来,宁乡师范学校那种深厚的传经文化积淀,那种致力于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的办学理念,那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教学方式,那种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那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塑造出了宁师学子积极进取、勇于拼搏的品格,培育出一批又一批多才多艺、素质全面的优秀校友。如,单我们班上戴虎强、成桂华、刘继扬、张永胜、夏文中、廖拥军等同学,都在各自的领域做出了出色的成绩。

  作为宁师学子中的一员,毕业二十多年来,我一直继承母校的传统,献身于人民的教育事业,也取得了一点点成绩:目前担任长沙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教研员兼任教育部综合实践活动项目组核心成员(全国5名)、教育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专家指导委员会成员(全国5名)、全国综合实践活动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教育部全国骨干教师培训首批公布的国家计划专家、教师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研究湖南师范大学中心研究员、全国综合实践活动骨干教师远程网络修研主持专家、湖南省课改领导小组专家组成员、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咨询、评审、鉴定专家、湖南省教师培训中心综合实践活动远程网络研修主持专家、湖南省综合实践活动研究会秘书长、长沙市综合实践活动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长沙市创新教育协会理事等职。先后在全国各地二十多个省市进行骨干老师培训和学术讲座,2010年,应台湾国立成功大学邀请前往台湾进行学术讲座和交流活动。教学研究成果方面,我先后在高等教育出版社、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新华出版社、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湖南教育出版社等单位出版专著和合作著述二十多部,主编教材三套(小学至高中),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基础教育课程》、《教育研究与实验》以及其他省级以上刊物发表研究论文 30 余篇;关注我国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中央教育电视台、《人民教育》杂志社、《中国教育报》、湖南教育电视台等媒体,对本人在研究领域所做的贡献,曾先后作过专题报道。

  作为一所创立于 1901年的老师范学校,宁乡师范学校从我进校开始,便以其深厚的人文底蕴和独特的文化魅力深深地吸引着我,并且长久地影响着我和我的同学们。我感谢母校对我的教育与影响,也深深祝福母校,愿母校永远生机勃勃、桃李满地!

 

 作者简介:姜平,宁乡师范普师31 班学生。特级教师、三级教授,长沙市教科院教研员,教育部综合实践活动项目组核心成员,教育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专家指导委员会成员,湖南省教师培训中心综合实践活动远程网络研修主持专家,出版专著多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