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乡师范——我成长的摇篮

    戴柳英

来源:校史回眸 时间:2021-12-02 点击数:

    迈入 2011 年,首先让我想起的就是宁乡师范,因为今年是她诞生 110 周年,宁乡师范让我永生难忘,她是我成长的摇篮。

我是19617月宁师毕业,被分配到广州南海舰队子弟学校任教,后随南海舰队到湛江,仍在舰队子弟学校工作,于1980年来北京海军子弟学校七一小学工作,直到退休。我把整个青春都献给了神圣的教育学业。这是我的志愿,是梦寐以求的,因为我父亲终生从事教育事业,从小我立志继承父亲的事业,做一名人民的好教师。

记得在宁师,每位老师和蔼可亲,工作严谨,个个同学互相关心和谐相处,好似一个大家庭,让我感到无比幸福。我们的校园被蜿蜒曲折的龙溪分成了教学区和生活区。教学区这边有一栋栋教学楼、办公室、操场、礼堂、传达室等建筑,是我们学习的好场所。

尤其是教学楼后一排整齐的小房间深深地吸引着我,原来这里是一间间琴房,每间房子里都摆放着一架风琴。房间并不上锁,不论休息时间或节假日从那里总能飘出悠扬的琴声,成为了我们练琴的好去处。

生活区这边有厨房、饭厅、宿舍、洗浴房,锅炉房等。每栋宿舍楼前都有一排整齐的脸盆架,架上摆放着同学们的洗漱用具,旁边还放着一口大水缸。当时并无自来水,而是靠工人起早贪黑,肩挑手提把一桶桶热水或凉水送到水缸里,供我们享用。一想起这些我就无比感动,不是挑水工人多年的辛勤劳动,炼就了一副副铁肩膀,一双双的铁脚板,夏天送凉水,冬天送热水,哪来我们卫生清洁的幸福时光呢?当时夏天虽然非常炎热,但是宿舍并无电风扇,更谈不上空调了,有时,晚上睡着睡着不知不觉滑到了床下的泥地上,照样睡得很香,早上起床大家相礼一笑,了事。

生活区不但是同学们生活的好地方,而且还是受教育的好场所每当开饭时,大家围站(没有板橇,8人一桌,站着就餐,)在餐桌旁

准备就餐时,学生会的干部就拿着无电手提喇叭开始广播了。此时饭

厅里鸦雀无声,个个同学边吃饭边专心听着广播员讲述着校园里当天发生的一些新人新事,或道德模范先进典型事例,同时还会指出同学们在学习生活中需要注意的事项,或传达学校领导、团支部、学生会的指示、要求。虽然没有长篇大论的说教,但是从日积月累,年复一年发生在自己身边的先进事例中,潜移默化,深深地影响着我们,自觉地规范着各自的行为。

宁师除了在学校、在课堂对学生进行有计划的教育外,还组织同学们参加了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宁乡是刘少奇主席的故乡,为了把宁乡人民的建设成绩展示在世人眼前,县里创办了展览会。当时我们美术班的学生(当时想把宁师办成师专)在美术益老师的带领下,画

画、写美术字装饰一间间展厅,后又组织大家当讲解员,接待来自各省市的参观者。我们为了搞好工作,误了饭点,牺牲休息时间是常事,但同学们谁也不会计较。

当时宁师紧跟形势,重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为此学校经常组织我们下乡种田,收稻子等。只要上级一声令下,同学们背起背包就出发,毫无怨言,每次下乡班里都分配我当“厨师”。一到住地,不管脚上打起了多少个血泡,放下背包就动手为同学们烧茶水,买菜做饭,千方百计为同学们做出可口的饭菜,不论什么饭菜同学们从不提出任何批评意见,难道真是我的“厨艺”高?饭菜做得香吗?这只有我那些朴实无华的同学们才知道。

我觉得宁师的师资水平高,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教学设备齐全生话设施完善,是我们求知上进、健康成长的好学校。老师的谆谆教导,同学的无私关怀,各个方面对我培养,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永生难忘!

时隔50年,宁师今非昔比,早就更上一层楼了,新的校舍落成了,现代化的设备一应俱全,师资水平大大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名列前茅。我这个老学友为之兴奋,备受鼓舞。在宁乡师范110 华诞之时,我真心祝愿宁乡师范的明天更美好。


作者简介:戴柳英,中师15班学生,19589月入学,19617月毕业后入海军南海舰队子弟学校工作,199411月退休,现居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