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 训 释 义 “务勤、崇朴、尽忠、尚公”

作者:校庆办 时间:2023-04-25 点击数:

——宁乡甲种师范讲习所时期

1922年,北洋军阀颁布“新学制系统”(称“壬戌学制”又叫“六三三”制)。一时之间,宁乡小学教育迅速发展,急需大量师资。宁乡县政府乃决定恢复师范教育,开办“宁乡县甲种师范讲习所”,租赁县城西正街王氏祠为校舍。1923年第一届新生入学,著名的“甲师”历史由此展开。

“甲师”的教师大都来自省立一师和云山学校。曾在云山学校工作过的姜梦周、谢觉哉、王凌波、梅冶成等,带来了新的教育教学方法,用“务勤、崇朴、尽忠、尚公”的育人理念植入学校,这也成为了“甲师”当时的校训。

“务勤”——《周易》中的卦辞有“天道酬勤”。曾国藩说:“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要想获得自己想要的成果,就必须加倍的努力。个人的努力,只是成功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仅有努力,不是万能的;但没有努力,却是万万不能的。努力不能保证你的成功,但是能让你离成功最近。

“崇朴”——《庄子。天道》日:“静而胜,动而王,无为也而尊,朴素而天下莫与之争美”。朴素之美就是大美,大美是最高境界之美,其特征就是朴素,即未经人工雕琢修饰的自然美。不华丽、不奢侈、不虚伪,顺其自然,呈现生命的样子。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美最主要的性质是朴素”。朴素是一种质朴纯美的意境,如清风明月,似白云流霞,它使生命有了参照,从而获得“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的体悟。

“尽忠”——东汉马融《忠经》:“天下至德,莫大乎忠”、“忠也者,一其心之谓也”。中国传统文化非常注重个人操守,强调君子“忠贞不贰”。历朝历代,无论什么原因,做“贰臣”都倍受鄙视。人民不是封建臣民,不是封建愚忠,不是无知盲从,而是由坚定信仰决定的崇高政治品德。在国家民族危难之时,竭尽忠诚而牺牲生命为国尽忠。

“尚公”——西汉戴圣《礼记,礼运篇》“天下为公”。天下是人们所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有才能的人选出来,人人讲诚信,培养和睦气氛,表达一种大同的理想社会。学校要把学生培养成坚持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摆在首位,为祖国的前途、命运担忧分愁,为天底下的人民幸福出力,有远大的政治抱负。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务勤、崇朴、尽忠、尚公”体现了在国难当头时期,学校要求师生加强个人修为,并担负起为国效力之重任的办学理念与精神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