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三点,学前教育学院“融传非遗美育工作室”的灯还倔强地亮着。空气里弥漫着沩山古香若有似无的气息,桌上散落着长沙剪纸的细碎红屑,电脑屏幕上蓝印花布纹路般的数据曲线让人头大……
项目负责人文伊朵和她的伙伴们熬红了眼,负责数据分析的李瑾熙盯着连续两周“扑街”的实验数据,眼泪吧嗒掉下来。这不是某个深夜剧的桥段,而是一群湖南妹子为“挑战杯”决赛冲刺的真实场景。
就在刚刚落幕的第十六届“挑战杯”湖南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上,我校作品《非遗手工艺赋能高职女生情绪调节的路径研究——基于四大湖湘项目的实证分析》,从全省118所高校的1149件作品中杀出重围。
历史性地首次闯入“挑战杯”现场决赛,一举捧回省级二等奖!让校旗第一次在这片被誉为中国大学生学生科技创新创业的“奥林匹克”赛场上骄傲飘扬。
当年轻人“内卷”、“焦虑”频上热搜的当下,她们选了条“反卷”的温暖路——把目光投向湖湘非遗宝藏:长沙剪纸的专注细密、沩山制香的宁神静气、传统插花的修心养性、蓝印花布的质朴安宁。
“拿起刻刀剪纸,外界纷扰好像真被‘剪’掉了。”描述起最初的灵感,她们坚信这些传统手艺里蕴含的“慢哲学”和仪式感,本身就是天然的情绪容器。于是,几乎空白的“非遗+心理健康”跨界赛道,成了她们“头铁”也要闯的江湖。
从想法萌芽到站上决赛舞台,300多个日夜。没有捷径,只有深耕。团队一头扎进田野,实地考查湖湘非遗项目,寻访非遗传承人,在一次次深度交流中捕捉治愈的密码。工作室深夜的灯,成为校园里最倔强的“星光”。
困难?家常便饭。构建那个关键的情绪调节模型时,急哭是常态。但擦干眼泪,团队就是彼此最坚实的‘情绪调节器’。
深夜脑暴更是标配:“仪式感路径试试?”“情绪量表的维度再细化一点?”每一次瓶颈的突破,都像在黑暗里硬生生凿开一束光。
入围通知是“魔鬼”冲刺的号角!短短一个多月,工作室彻底成了“家”。汇报组对着镜子死磕演讲,眼神手势语气全拿捏,誓要把项目温度‘演’进评委心里。
技术组为PPT一个完美转场,能鏖战三天三夜。模拟答辩常搞到凌晨三点,散场后一群“熊猫眼”还窝在空教室,预判评委的“刁钻”问题,困倦与兴奋交织,却没人喊撤退。
“看着伙伴们熬红的眼,还有答辩前互相打气时紧握的拳头,”陈柳回忆道,“那一刻,结果真没那么重要了。拼尽全力的过程,本身就已经赢了。”
决赛现场,98所高校的417个顶尖项目“神仙打架”,但她们的展位却意外“爆火”!独特的“非遗疗心”像磁石吸住人流。
专家驻足细看,兄弟院校代表直呼:“这创新点绝了!新思路!”资深专家点赞:“让非遗活在当下,又给心理服务开新路,有温度有远见!”
曾被模拟答辩问懵的覃佳怡,这次面对评委犀利的提问超淡定:“我不再是‘背稿机器’,而是在真诚地分享我们的理解和发现。”这份由内而外的笃定,正是无数次深夜鏖战淬炼出的底气。
从“多巴胺穿搭”到“电子木鱼”,年轻人寻求心灵慰藉的方式层出不穷。而这支团队,敏锐地捕捉到了时代情绪的需求,让千年非遗化身抚慰青春的钥匙。
不仅实现了学校在“挑战杯”的“破冰”,更让传统文化温暖“破圈”,在年轻人最关注的“心理健康”领域绽放新光。
奖杯的光芒终会沉淀,但探索的脚步不会停歇。这是“非遗+心理”深度之旅的起点,她们正计划着把这些“来自东方的神秘力量”,带进更多校园、社区。
当工作室深夜拉长的身影,最终站在聚光灯下,她们改写的不仅是校史,更用行动证明:真正的创新可以如此温暖——让古老智慧,在焦虑时代中开出治愈心灵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