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非遗手工艺遇上团体心理辅导,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这个夏天,长沙幼师高专学前教育学院的“匠艺愈心”志愿服务队带着创新构想,走进韶山市杨林乡,用7天时间为3-12岁乡村儿童打造一场“非遗+心理”的成长盛宴。
用匠心守护童心 以非遗点亮乡梦
在乡村振兴与文化强国战略的指引下,乡村儿童的成长困境牵动着社会的心——屏幕依赖、情感缺失、文化认同薄弱成为亟待破解的难题。
“匠艺愈心”志愿服务队立足学前教育专业优势,创新构建“非遗手工艺+团体心理辅导”服务模式,通过蓝印花布、沩山制香湖南非遗等项目,让孩子们在指尖创作中远离电子设备,在文化传承中建立自信,在团体互动中疗愈心灵。
七天四季轮转 非遗与心灵共舞
春·新生
传统插花:从认识花卉到创意插花,孩子们用花瓣拼贴契约、以花语投射心声,在花草的芬芳中建立团体信任,迈出自我表达的第一步。
夏·炽放
沩山制香:闻香识料、捏制香牌,孩子们将烦恼化作篆香烟雾散去,把希望刻进香牌纹路,在袅袅香气中学会情绪管理。
秋·蜕茧
长沙剪纸:一把剪刀、一张红纸,剪出对称纹样,也剪出“接纳不完美”的勇气。孩子们用碎纸拼贴创意,在“破坏与重建”中完成认知重构。
冬·共暖
蓝印花布:扎结、染色、晾晒,蓝白纹路里藏着孩子们对“社会支持”的理解。他们交换扎染工具、协作完成作品,在布料的交融中懂得共生与合作。
轮回·启程
香囊制作:将四季香材装入布袋,孩子们把7天的成长与感悟缝进香囊,化作随身携带的“心灵信物”。成果展上,一件件作品诉说着蜕变的故事。
红色韶山
此外,团队走进韶山红色景区,在伟人故事中汲取力量,让公益初心与红色精神同频共振。
余音
这个夏天
“匠艺愈心”志愿服务队
用双手传递温度
用匠心守护童心
当孩子们举着自己的非遗作品
露出笑容时
这场文化传承与心灵成长的双向奔赴
已悄然结出最美的果实


